西双版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 [复制链接]

1#
安徽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2&id=235760

看地图,发现这些年走过许多并不精彩的路。比如云南,去了那么多次昆明大理丽江,去了元阳建水普者黑,去了保山腾冲和临沧,却唯独忽略了西双版纳的美丽。四月末的西双版纳已经非常炎热,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与朋友商量后决定去西双版纳附近的边境逛一逛,于是立即驱车前往中缅边境——打洛口岸。两个小时的车程很快,打洛口岸不大,目光透过国门,隐约可以看到缅甸。

中缅边境小镇,缅甸一侧是小勐腊。打洛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缅贸易小镇的称号,打洛镇并不大,但很热闹,游客,商人络绎不绝,购物,用餐也比较方便。打洛车站虽然很小,但站内有直接发往景洪,普洱,玉溪,昆明等大城市的大巴车。车站内你会经常碰到扛着大包小包的缅甸人。中缅边境贸易,也是小镇经济的一大特色,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兴旺这个偏远的边境小镇。

打洛口岸的翡翠城

我们中国口岸很气派

在口岸匆匆停留过后,我们便开车驶离了柏油路,转入一条砂石路,四野荒芜,前面是云南打洛镇独树成林景区附近。

独木成林位于打洛镇的开发区内,距镇*府4公里,距中缅边境的和界桩仅1公里左右,出境到缅甸第四特区勐拉也只有3公里多。因此,独木成林的奇特景观顺理成章地成为游客必到之地,成为打洛镇最红火的旅游景点之一。

独树成林景区中的“独树”,高达28米,树龄约多年,占地面积平方米,属热带、亚热带的大叶榕。主树干中部平生的众多气生根,顺树而下,相互交缠,盘于根部。左右两侧的主枝上,有32条大小不等的气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塑造出一树多干的成林景致。打破了“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的俗语。

买了景区门票,坐上摆渡车,徜徉在热带雨林般的中缅边境公园里,导游傣族姑娘说,也许一不小心我们就出境了。

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景点是缅甸境内的大金塔,可惜“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脚踩着华夏大地,眼睛望着近在咫尺的缅甸大金塔,这种感觉,就像小孩子趴在蛋糕店的橱窗前,只能看着蛋糕流口水。

不出国便可看到缅甸掸邦万塔之国,和中缅友谊大金塔拍照,人在中国景在外国,照片的拍摄地点很是有纪念价值。

缅甸境内的大金塔。

景区分配给我们的导游是位傣族姑娘,说到这,聊聊傣族的风俗,有趣儿的很。“猫哆哩”和“哨哆哩”这两个傣语称呼,已经被导游和游客玩坏了,每拨游客离开景区的时候,傣族导游姑娘都会说上一句“祝大家越来越“骚”啊~!”(夸傣族的姑娘很骚很骚,她们会非常开心,因为那是很漂亮很漂亮的意思)

想起李志有一首歌《林荫路的夏天》

这颗是小型的“独树成林”——千手观音

中缅边境界碑,一步跨两国,只要从界碑跨过去,就是缅甸的国土了。

独树成林景区内有一座佛寺——中缅光明佛寺,是唯一一座建在中缅边境线上的佛寺,又称中缅寺。寺庙是由泰国居士于年捐款出资修建的,全世界只有三座同类的佛塔,分别在缅甸,泰国和中国,佛塔是在释迦摩尼的头发所在地建立的,以纪念释迦摩尼佛祖,佛塔上的十二尊菩萨,象征着佛的恩泽惠及四面八方。佛寺的风格很东南亚,典型的南传佛教,建筑的风格和佛像的造型都与东南亚的小乘佛寺有异曲同工之妙。

点了三炷香,为家人朋友祈福。和其他景区的佛寺一样,寺庙里祈福的红色丝带是少不了的,看这些红色丝带的数量便知道这个寺庙的香火旺不旺。

见我只在殿外上了三炷香,没有进大殿,导游姑娘提醒我说:“南传佛教许愿是不用还愿的。”

独木成林景区内的孔雀,看着很可怜,孔雀的脚被绑在了铁栏上供游客拍照。

独树成林是打洛镇比较拿得出手的一处风景,*府大力开发,但游人不多,野趣幽幽,除了珍奇的花草,那棵大树才是主要风景。

独树成林景区中的“独树”就是它了,是一颗大叶榕,高七十多米,枝繁叶茂,盘根错节,三十多枝气生根直入土中相连成林。我们绕着大树转了一圈,观察这颗“树林”的发展方向。独树成林离中缅边境的界碑只有几百米的距离,说不定若干年后这颗大树就会蔓延到两国边境。

个人建议,如果打算游玩这独木成林和勐景来两个景区的话,最好是在打洛住一晚,一天一个景点,不然时间太赶,勐景来还是十分值得仔细游览一下的,毕竟是中缅边境第一寨。独树成林景区感觉环境很不错,但有些单调。

很喜欢“勐景来”,虽然和其他的景区一样,难逃商业开发的宿命,但这里却依旧有让旅行者驻足停留的理由。四月末的勐景来俨然还没进入旅游旺季,走到景区入口,零零散散的游客反而让原本宁静古朴的傣族寨子有了一丝生机。勐景来与缅甸第四特区小勐拉隔江对望,打洛江从寨子旁缓缓流过,便是天然的国境线。“勐景来”是傣语,“勐”的意思是村寨,“景来”的意思是龙的影子。传说当年天子召树屯为了追赶一只金鹿,来到这里,后来人们发现这里隐约可以看到一条龙的影子,于是人们就在这里等候天子的到来,可等了很久都没有踪影,便在这里建起了村寨,取名为“景来”。

勐景来曾经是中缅边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清澈的打洛江从村寨西侧流过,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国境线,江对岸就是缅甸。勐景来村口的塔林、神树、神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到节日,很多信徒都会来这里拜佛求经,有”中缅第一寨“的美称。置身勐景来,寨中精美的小筑和佛塔,空气里飘荡的花果芬芳,萦绕在耳边村民软软的傣语和灵雀婉转的啼鸣,一切都如世外桃源般美丽和谐。

中缅边境第一寨的大门,景区非常不错,游客不多,典型的东南亚风格。

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曾经在此地取景,不过个人建议不要去看所谓的《爸爸去哪儿》的房子,不要去走那些标着指示牌的路,在村子里,你可以随心的走走逛逛,这儿有最大的塔陵,有金碧辉煌的寺庙,这儿有神树圣水。这儿的一切都值得你仔细的看看。

进了景区大门,便要走进“幸福门”,门里挂满了游客的心愿。

金碧辉煌的塔林佛光闪闪,充满着祥和之气,像是一支支破土而出的春笋,很多当地人称这些金塔为笋塔。每座塔的顶端有许多小铃铛,当有风吹过时便会听到风铃般的声音,传说是来自佛界的梵音,为人们来幸福吉祥。

金色塔林,非常漂亮

公元年,傣王召烛拉翁勐景来为了表彰一百零一位高僧,兴建了大小佛塔座,塔群雄伟壮观,据传当时曾汇集了3万多名信徒来此朝拜。但经历了千年风霜后原来佛塔早已经损坏了,现在的塔林是后来修复的58座塔。当地傣族每年都要在塔林举行“塔摆”,寺庙的僧侣会在此诵经为众人祈福。

金色的释迦摩尼佛镀金造像。

勐景来景区内的佛寺,建筑非常漂亮,简直就是来到了另一个东南亚。

勐景来这里的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60岁以上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参加每年三个月的“豪沙”——关门节,到佛寺生活,诵经念佛,直到过世。和泰国一样,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区的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在这些地方只有入寺当过和尚,才算受过教化,就如同我们上学一样。在这些地区,只有曾经做过和尚的男人,才能得到姑娘们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从他们进入佛寺那一刻起,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得到了佛的庇护,他们剃去头发,穿上僧袍,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现在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缘故,小男孩们白天在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才会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还有的男孩读完大学毕业工作之后,依旧会请一段时间的假期回到佛寺里学习,回家之后仍然算是“康朗”,就是还俗的僧人。勐景来佛寺的大殿,右侧是僧侣的起居室,景区入口处还有一个僧殿专门用来教育小孩子,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者是教育培训。

金碧辉煌的大殿旁是僧侣学习的地方,寺庙定期会举办一些和佛教有关的活动。

大殿前的荷花

傣族是西双版纳地区众多少数民族中唯一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称为傣泐文,傣泐文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抄写经书和传播佛教文化。傣族的文字系随着南传佛教的传入而引进,源出于古印度的巴利文。

目前勐景来这个村子里大概生活着六七百名傣族同胞,主要靠种植香蕉、芒果和从事旅游服务业为主,同时还保存了傣族织布、制陶、造纸等传统手工艺。

在傣族姑娘的盛情邀请下,参与了制造体验甘蔗糖的过程,很有趣。

喝着自己压榨的甘蔗汁,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漫步在勐景来,一幢幢别致的傣家竹楼掩映在竹林中,一簇簇红、*、紫、白色的野花争奇斗艳,微风拂过,婀娜多姿的凤尾竹、*斑竹便随风摇曳,仿佛跳起了傣家舞蹈,一棵棵高大的榕树、椰子树枝浓叶茂,又像是走进了热带植物园。

寨子里的小芭蕉很好吃,油炸香蕉片是这里的特产,随处转转就能看到在炸香蕉片的老奶奶。一把小芭蕉才几块人民币,只可惜身上只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