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是酒的故乡,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也留下了许多与酒相关的典故。在当今社会酒仍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搭建一座完美的桥梁。而在中国浩瀚的酒文化中有那么一个民族把酒文化中的欢乐、热闹推动到极致那就是傣族。
傣族素有“水一样的民族”的称呼,他们温文尔雅,性情如水一般随和。世代居住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把所有的民族文化扎根在这里,也带来了酒的醇香。
在西双版纳随处的可以见酒的踪影,酒是西双版纳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傣族居住的地区,逢年过节,傣族人民都要聚在一起,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傣味和酒,大家喊着“水水水”,把酒饮,这样的场面在每次过节的时候尤为热闹,热情好客的西双版纳人民会用酒盛情的款待四海来宾,不仅象征着傣族人民们的团结和睦,更是象征着全国人民的团结友爱。
到了西双版纳,想要喝到最正宗的“自烤酒”还是要到,村寨中去寻觅。如果你不是需要到其他偏远地区走亲访友,傣族园相信是你最好的选择。傣族园早在年就评为国家4A级景区,占地面积为公顷,有户人家人,是由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听,曼嘎五个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寨。在傣族园里可以品尝到当地人都爱喝的"自烤酒"。各村寨的人都会自己酿制传统小锅烧酒(当地人称"自烤酒"),更是独具特色。焖锅酒的酿造原料以玉米、稻谷、苦荞为佳,稗、粟米、薯等亦可。其酿造程序上有独到之处:选料、泡水、蒸晾、拌酒曲、存篾囤发酵、焖酒、凝结成酒滴、蒸烤。傣族传统的酿酒方法并不复杂,但有的细节必须加以注意。在“自烤酒”还要数“糯米酒”最为普遍,毕竟生活在南亚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傣家人历来以稻生谷物为主食,尤其以优质香软米为主,有的地方的傣族特别钟爱糯米,便以糯米饭为主食。傣话叫“劳毫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糯米酒”。
对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人而言,能喝酒且能喝高浓度烈酒的男人身体健康,性格豪爽、开朗、能干(个别嗜酒成性者另当别论),是能人,由此产生敬重之心,愿意与之相处往来,反之则不然。正如傣族的饮食文化观一样,凡能食酸、辣、生、冷者,被视为能人,由此产生敬重之情,反之则不然。在接人待客方面,是否用好酒来接待客人,足以看出主人家是否真诚待客。摆上餐桌的酒,客人喝一口便知道主人家的诚意。因而,喝酒往往品味出人生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便是所谓的酒文化中悟出的为人处世的特色之道。酒的颜色要晶莹剔透,要纯净如山泉水,不含杂质(渣滓),不浑浊,不泛红、黄、蓝、紫等颜色(泛色个例属特制或奇酒)。这寓含着傣家人鲜明的个性和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的人生观。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酒总是在无形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不仅仅是对粮食的另一种特殊表现的喜欢,更是对于酒精打破人类基因中存在的纯真、欢乐与幸福。当遗落的果实腐烂变质,从里面流淌出经过发酵酶变的汁(浆、水),又让人类得到了重大启发,于是酒的发明创造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了。有关酒文化的傣文史籍记载并不鲜见,或许在很久以前的这片土地上如同水一般清澈的酒也流进了傣族人的血液之中。表现出团结,淳朴、敦厚,塑造出坦荡、正直的秉性。
游荡在入夜的西双版纳街头,总能看到一些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毫无疑问的酒精带来的欢乐与热情,一直被人们怀念与牢记,对于酒的渴望也一直在人们的血液中潜藏,等待那一刹那的释放。酒文化的传承也就在不经意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