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
生命的“避难所”,
高黎贡山的生物得到有效保护了吗?
从“打鸟人”变成“护鸟人”,
从靠山吃山到守山护山,
这里的人们生活变好了吗?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银姚兵
在我国西南边陲,高黎贡山从北到南绵延多公里,巍然耸立。这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分布着余种动植物。
近年来,云南相关部门和市州,通过修建生物走廊带破解野生动物栖息地孤岛化、破碎化难题,强化监测研究,加强对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探索社区共管,多举措使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保护。
如今,高黎贡山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新发现物种超过种,村民从靠山吃山到主动护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生命的“避难所”
高黎贡山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大地缝合线”,北接青藏高原、南衔中印半岛、东邻横断山系的怒山山脉、西毗印缅山地,纵跨云南西部,连接着世界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东喜马拉雅地区、横断山地区、印—缅地区3个地区。
“高黎贡山是一座年轻的山脉,在地球发生剧烈地质运动时不断隆起,成了生命的‘避难所’。”云南省保山市林草局副局长蔺汝涛说,这艘地球上的“诺亚方舟”承载的物种让世界科学家惊羡不已,为它戴上了世界物种基因库的桂冠。
高黎贡山是一条低纬度、高海拔、窄长的巨大山脉。热带动植物沿河谷往北扩散,温带高山物种随高海拔山脊线向南迁移,形成了动植物种属复杂、新老兼备、南北过渡、东西交会的特殊格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周浙昆说,在纵向上,高黎贡山横跨5个纬度,分布了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寒带的各种植被类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黎贡山已记录的高等植物有种,其中多种属高黎贡山特有种。在高黎贡山,兰科植物极为丰富,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兰花宝库。
同时,高黎贡山记录了哺乳动物种、鸟类种、昆虫种。周浙昆说,这里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昆虫的重要分布区和庇护所,也是我国灵长类动物分布最多的地区,分布有9种灵长类动物。
“说到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大家族——菌类。”周浙昆说,这里的大型真菌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在分布和组成等方面也独具特色,不仅有热带类型,还有温带类型,特有种类较为丰富,除大量可食用外,还有众多药用菌。
破解保护五大难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于年成立,年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云南省怒江州和保山市,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亚高山温性、寒温性针叶林垂直带谱自然景观。近年来,为促进高黎贡山生态保护与修复,云南省、相关州市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健全保护体系,破解了制约保护工作的多个难题。
加强科研监测力度,不断摸清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资源。记者调研了解到,多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和怒江管护局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对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展监测和调查研究,不断摸清家底。
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副局长段绍忠介绍,腾冲分局对辖区内6条监测样线进行每年4次持续监测,在野生动物栖息活动主要区域投放多台红外相机开展监测,全面、准确地掌握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为有效保护辖区动植物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怒江管护局一方面加强组织保障,专门成立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红外相机、监测望远镜等设备的布设范围及数量,定期制定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持续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
修建生物走廊带,破解孤岛化破碎化难题。保山管护局副局长张富有介绍,保山管护局在保护区南端建立了近0公顷的生物走廊带,为高黎贡山保护区与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里的动物架起物种交流迁徙廊道,改变了该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孤岛化和破碎化状况,野生动物的野外遇见率明显提高。
探索推行社区共管模式。蔺汝涛说,年,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在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村挂牌成立,50多名村民加入,这是我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开创了社区共管先河。此后,保山管护局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在保护区周边的余个村庄广泛开展基础调查和生态保护教育,实施社区发展示范项目,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百花岭村党总支书记封再标说,以前,百姓生活水平低,很多人要去保护区砍柴,采集草药、野菜等,保护区与社区矛盾突出。这些年,保护区引进一些项目,扶持在村里发展了柑橘、芒果、核桃等种植业,将满目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
加强对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探索野生动植物保护新路径。近年来,云南各级林草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对怒江金丝猴、杏黄兜兰、大树杜鹃等极小种群动植物进行拯救保护。同时,根据重要保护对象特性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如对保护区内19群51只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建立定猿定群定人的“三定”巡护监测制度。蔺汝涛说,保护区还通过近地保护模式,将自然保护与人工繁育相结合,对长蕊木兰、光叶珙桐、保山茜等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进行保护和种群恢复。
打防结合,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平安网”。记者调研了解到,保护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如腾冲辖区划为个责任区,每名护林员1个责任区,并设置日常巡护路线,对区内动植物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巡护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破坏资源行为。同时,通过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实行联防联治等,不断增强保护区抵御森林火灾的能力,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平安网”。据记者了解,为缓解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资源管护和森林防火压力,保山市和怒江州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群众搬迁出山,将原来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年3月12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专职巡护队在山间巡护陈欣波摄
不断发现新物种
通过采取一系列监测和管护措施,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高黎贡山森林系统健康发展。数据显示,高黎贡山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区前的82.3%,提高到现在的93.7%。蔺汝涛说,经过多年持续监测,保护区内无新增人工设施,一些古寺、古道等历史遗迹遗址保存良好。
新物种不断发现,怒江金丝猴等旗舰物种种群数量稳步上升。年发现新物种腾冲掌突蟾,年发现红鬣羚在我国的新记录,年首次拍摄到云豹活动影像,年发现新物种腾冲齿突蟾,年发现顶果木、中华双扇蕨、印缅石蝴蝶3个新记录种。怒江管护局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工程师陈桂首说,保护区内怒江金丝猴的栖息范围不断扩大、种群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已由年发现时的只左右,增加到目前的只左右,并新增2个分布区。
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实现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村村民侯体国过去经常上山打鸟吃。一次偶然的机会,侯体国成了“鸟导”,而且还有收入。在工作中,他发现小鸟会在有水的地方洗澡和喝水,就通过仿生态方式,选取合适地点修建“鸟塘”,方便客人定点拍摄。如今,百花岭村有“鸟塘”20多个,“鸟导”60余人。观鸟活动形成的餐饮、民宿、向导、客运等产业链,增加了当地农户收入。
近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通过聘用保护区周边群众2余人为护林员,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效融合。村民收入增加了,不再进山毁林开荒,大量像侯体国一样的“打鸟人”变成了“护鸟人”。
“保护高黎贡山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这是保护区附近很多百姓的共识。以前,盗猎、伐木问题突出,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进入保护区的情况越来越少,村民从靠山吃山到守山护山,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副局长尹学建说。
保护面临三重挑战
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建伟指出,保护区大部分属于深切割的构造侵蚀高山和中山,山体高耸、地势陡峭、气温寒冷、土壤瘠薄,植物生长及植被的发生、发展和演替过程非常缓慢,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致使植被一旦破坏,极难恢复。
基层干部也反映,尽管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珍稀物种濒危。高黎贡山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较多,因分布范围狭窄,略遭破坏就可能陷入濒危状态甚至灭绝。天行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唯一一种由中国科学家命名的类人猿,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国内种群数量不足只,比大熊猫还稀有,仅分布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等狭小区域。蔺汝涛说,天行长臂猿实行“一夫一妻”制,一个家庭一般只在公顷范围内活动,组成家庭较难,已出现近亲繁殖、种群退化现象。
其次,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安全和生态风险不容忽视。记者调研发现,经过多年严格保护,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人为活动有所减少,但近年人口增多、交通网络不断覆盖等,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动植物栖息地不断减少,且保护区地处边境,给资源保护带来较大压力。此外,由于人员流动、物流运输、自然因素及引种不当、缺乏管理,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成威胁。
第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监测巡护难度大。随着国家在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方面投入加大,通过实施各类项目,保护区基层站点建设和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提升,已基本具备对辖区资源实施常规管护的基础条件。近年,保护区开展巡护道路修缮及巡护样线、样地确定工作,完成了巡护监测体系建立工作,资源巡护、监测与管护工作逐步规范,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但基层干部反映,保护区主要经费来源为财政拨款,其他资金支持有限,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特别是怒江州属于刚脱贫的边远地区,地方财政支付能力有限。记者在怒江管护局泸水管护分局洛本卓管护站见到,该站办公用房老旧,墙体是30多年前用水泥石头砌成的,几年前重新修过屋顶。洛本卓管护站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在部分巡护点未通电,一些巡护哨卡只是搭了简易房,监测巡护条件艰苦。同时,每位巡护员都有划定的巡护区域,但工资低、留人难、人手不足等原因,影响了一些条件恶劣、不通路的高海拔地区的巡护工作。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