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爱地理之八年级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复制链接]

1#

1、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为五个温度段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热带:范围: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10℃积温:℃。作物熟制: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亚热带:范围: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10℃积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范围: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10℃积温:℃~℃。作物熟制: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麦、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的主产区。

中温带:范围: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分,北疆。≧10℃积温:℃~℃。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范围: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10℃积温:℃。作物熟制: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范围: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10℃积温:℃。作物熟制:一年一熟。青稞。

中国的温带带

2、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空间分布规律:

(1)内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原因: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3)影响: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愈内陆干燥。

时间变化:

(1)季节变化:内容:降水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原因: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中国内地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影响: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者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南涝北旱。

(2)年际变化:内容: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原因: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内容: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原因: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影响: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

(1)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毫米,为湿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

(2)毫米等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岗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

(3)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毫米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中国的降水分布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影响我国等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季风区降水多,非季风区降水少。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1)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干冷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2)锋面雨带的移动:5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6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7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6、7、8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中国的雨带

5、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湿润区:干湿状况:>毫米,降水量>蒸发量。主要分布地区: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气候和植被:气候湿润,森林。

半湿润区:干湿状况:~毫米,降水量>蒸发量。主要分布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和植被: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半干旱区:干湿状况:~毫米,降水量<蒸发量。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气候和植被: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干旱区:干湿状况:<毫米,降水量<蒸发量。主要分布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气候和植被: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干湿地区分布

6、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中国的气候

7、外流区和内流区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集水区域叫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而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我国外流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而外流河的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

我国外流河大多流入太平洋,只有两条河流流入印度洋,流入北冰洋的只有一条,即新疆的额尔齐斯河。

内流和外流区

8、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1)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2)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3)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4)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5)水能蕴藏量(由河流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