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防护并举和谐共生西双版纳有效化解人象冲突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s://m.39.net/disease/a_13564219.html
                            

亚洲象作为亚洲现存最大陆生脊椎动物,既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与西双版纳各族群众世代相处的亲密伙伴。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州立足于共建人象和谐家园,始终把亚洲象保护作为重要工作,采取疏堵结合、防护并举的综合措施,有效缓解了日益加剧的人象冲突,为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开展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追根溯源,找准人象冲突原因

人象冲突事件是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一个缩影。年以来,全州共发生亚洲象肇事案件起,受损户,造成人员伤亡68起,其中死亡39人、受伤31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同时,亚洲象的生存繁衍也面临巨大的威胁。

种群数量增加引发人象冲突。随着保护力度加大,州内野生亚洲象数量和活动范围急剧增长,种群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头左右增长到目前的头左右,州内亚洲象数量占到其种群总数的93%以上,分布范围已由原来的2个县市9个乡镇扩大至目前的3个县市21个乡镇,占全州乡镇和街道的65.6%,数量更多、分布范围更广,直接导致人象冲突频发。

栖息地适宜性下降诱发人象冲突。随着森林资源管护模式的改变,亚洲象传统栖息地植被类型和森林结构发生变化,林中空地、林窗逐步消失,部分草地、灌木林被森林所替代,疏林地演替为茂密森林,难以满足亚洲象日常活动需求,迫使亚洲象走出森林,选择农田农地为新的栖息地,造成人象活动空间高度重叠,增加冲突概率。

食性多样触发人象冲突。亚洲象喜欢栖息在海拔米以下,气温较高、空气湿润、靠近水源、植被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季雨林、林间沟谷、缓陂、稀树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亚洲象属植食性动物,食物需求量大,群体行动采食,象群个体数量达到30至40头,每头成年亚洲象每天的采食量达到公斤。通过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片区内野生象群的粪便分析和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多种植物在亚洲象的食谱中。此外,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进而影响亚洲象季节性迁徙格局。巨大的食物需求量和多样性的进食习性,造成野生亚洲象频繁迁徙寻找食物来源,屡屡闯入村庄和农田。

人类活动加剧激发人象冲突。人类生产生活轨迹不断扩张,挤占了亚洲象的自然生境,使象群活动分布区域与居民生产、生活区高度叠加。特别是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保护区周边大面积种植橡胶、茶叶、砂仁等经济林木和作物,造成雨林面积减少,加之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项目将雨林分割,直接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象群被迫离开栖息地,频繁进入林农交错区域寻找新的食物和水源,甚至游街串巷、进村入户拦路抢食、糟蹋庄稼、损坏农田、破坏房屋。

二、探索创新,积极构建亚洲象保护新机制

以人象和谐为根本目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思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探索形成了保险试点、跨境保护、监测预警等有效工作模式。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把亚洲象保护、有效化解人象冲突矛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及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来研究谋划,积极开展“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建设筹备工作,编制“亚洲象保护行动计划”,形成栖息地修复、公众责任保险、监测预警等22个行动方案,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申请项目支持。用好民族地区立法优势,颁布实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森林资源保护条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亚洲象保护提供法律支撑。完善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分群、分片、分人包干的“两分一包”监测预警机制,明确了41人的包干监测责任。健全完善省州县三级协调统一、无缝对接的亚洲象肇事预警应急机制,利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