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的社会与宗教体系
——一个西双版纳的历史人类学个案
杨清媚
中国*法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西双版纳宗教史和社会史的简要考察,分析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体系与当地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其形成的历史原因、特点以及时代变迁中的运动轨迹。土司制度下的西双版纳呈现一种*治制度和宗教制度互相嵌合的体系,在*治上土司高于佛爷,在宗教上佛爷高于土司;然而通过亲属制度,封建的*治系统和宗教的佛寺体系连接在一起。这个结构相继受到改土归流、民主改革的影响。清代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在边疆地区的推进来实现。民国以来,现代教育继续对此知识格局造成冲击。在这个过程中,西双版纳的佛寺体系依托佛教自身的改革以及在乡村基层的社会基础,而不断在本土社会得以重振。
关键词:
佛寺体系西双版纳双重封建南传上座部佛教边疆科举
杨清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民族识别和民族*策的影响,中国边疆地区的宗教问题通常被置于“民族”的框架之下进行讨论,并且对宗教、社会和文化三者通常不予区分。这种研究方式在针对制度性宗教所笼罩的区域时,通常会发现宗教范围与民族范围不相吻合,与此相关,文化也是突破民族单位,为区域所共享的。但是囿于民族单位所采用的内部视角,出于建构“民族精神”之历史延续性的需要,往往把宗教贬低为一种外来文化本地化之后的仪式和风俗,甚少考虑宗教自身在此地传播数个世纪的客观历史。诸如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作为知识体系实际是早于儒学开启了当地的文明过程。
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例,公元7世纪传入西双版纳地区之后,大约在13世纪,由高僧阿雅坦孙洛在梵文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傣泐文。这些文字后来被民间的知识分子广泛使用,成为保存天文历法、占卜、医药、神话、法律等各种知识的主要手段。换言之,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傣族文化”知识源头之一。不仅如此,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寺体系已经深入西双版纳的社会结构之中,高级僧侣和封建贵族之间、佛寺与村寨生活之间莫不紧密扣连在一起。
年,田汝康在其《芒市边民的摆》一书中描述了德宏傣族地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田先生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了当地各种类型的“摆”的仪式,认为这些大小“摆”组成了当地社会的年度周期,发挥了构建摆夷社会的作用。田先生看到了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的状态,但对摆夷社会自身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