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在西双版纳,这句流传至今的傣族谚语,生动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存的关系。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最南端,地处热带北部边缘,终年温暖湿润。截至年,全州林地面积.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5%;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81.34%,居全省第一,森林蓄积量约1.93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约.5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0.7%。全州共建有14个自然保护地,面积约.06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8.07%,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西双版纳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全国全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示范保护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中国最美森林”,景洪市、勐腊县分别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县城,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县(市)等称号。
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西双版纳,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据不完全统计,现有高等植物多种,其中特有植物种、濒危植物种。有脊椎动物种,占全国脊椎动物种类的四分之一;无脊椎动物多种;已知陆生野生动物种以上,占全国的25.3%;鸟类种,占全国鸟类种数36%;哺乳动物种,爬行野生动物74种,占全国的23.2%;鱼类超过种,有60多个特有种;昆虫类估计超过2万种。各种奇花异草植物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保存着中国最大的野生亚洲象种群(约头)。
西双版纳州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西双版纳现场办公会精神。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建立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6所科研所和1所大学。相继出台森林资源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澜沧江保护条例等24部地方法规,建立初步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体系,对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法律保障。加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建立12个自然保护区、1个风景名胜区以及普文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罗梭江州级鱼类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由80年代的万亩增加到现在的.万亩。
西双版纳州积极开展国际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与老挝丰沙里、南塔、乌都姆赛3个省建立面积万亩的边境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双方开展联合巡护、人员培训、森林防灭火及病虫害监测预警和信息互通、亚洲象保护、打击野生动植物跨境犯罪等。
全州全力加强亚洲象保护工作,成立亚洲象救护及繁育中心和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建起全国第一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系统),构建了全州亚洲象护象队伍,在全国率先创立野生亚洲象为主的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并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同时,不断完善健全农村林权改革制度,调动林农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性,全州已全面完成集体林权确权到户,共发放林权证12.7万本,确权面积.49万亩。全面停止天然商品林采伐,国有林场实行改革,建立3大国有林场,管护面积达万亩。实施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等工程,种植珍贵树种,划定国家公益林约.45万亩、省级公益林约.74万亩,及时足额补兑国家政策性生态资金补贴到户到人,全州森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性的态势。(张文娟)
来源:西双版纳报
西双版纳发布
ID
sbnwx
西双版纳发布
☆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