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都市时报」
昆明作家协会曹卫华
昆明植物园始建于年,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园区开放面积44公顷,有山茶园、岩石园、竹园、水景园(单子叶植物园)、中乌全球葱园、羽西杜鹃园、观叶观果园、报春凤仙专类园、百草园、蔷薇园、纪念树园、极小种群植物专类园、壳斗园、金缕梅园、扶荔宫温室群、木兰园、裸子植物园共17个专类园(区),收集保育植物余种和品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植物资源宝库。
昆明植物园的建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功不可没。
年,年仅17岁的蔡希陶经姐夫陈望道推荐,进入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练习生。该所所长胡先骕常派他去北平附近采集植物标本,他刻苦钻研,自学成才,年即与胡先骕合作发表了《四川省唇形花科植物之研究》一文。
年2月,蔡希陶受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的派遣,远赴云南考察。他历尽艰辛,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开展植物调查和采集。年至年间,他一共采集了植物标本余号,其中有个新种和不少云南新记录,揭开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为云南植物学研究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平津危急,华北危急。胡先骕与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商定建立一个专事调查云南植物,促进云南农林经济事业发展的植物学机构。在各方支持下,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于年5月在昆明北郊黑龙潭挂牌成立,蔡希陶兼任公园经理。
这就是今天的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
年春,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买下昆明北部地区黑龙潭的一块土地,选址建立办公室。龚自知请人书写了“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所训,刻上大理石,嵌入墙上。
年,办公楼建成,初步奠定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的基础。那时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吴征镒,常带西南联大学生到农林所实习,他把农林所誉为“植物学最高学府”和“旧中国的一个植物分类学活动中心”。
年抗战胜利后,在云南避难的单位纷纷回迁。后来,内战爆发,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在风雨中飘摇。为维持所里10多名员工的生计,保护好10余万号植物标本,蔡希陶组织员工种菜、种花、种烟以自救,并开设鹦鹉商店,出售花木和观赏小动物等,苦撑至昆明解放。
年4月7日,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科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蔡希陶任主任。他抓发展、搞建设,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昆明工作站的园区面积得到扩大,并建设了研究所第一栋办公和科研的“品字楼”。在科学研究上,他创建了第一个以药用和香料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植物资源化学实验室。
后来,昆明工作站升格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年,年逾不惑的植物学家吴征镒主动请调,举家迁往云南昆明,出任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蔡希陶任副所长。
蔡希陶在考察植物时深入了解民情,非常注意向少数民族兄弟学习,调查了解云南高山特殊的植物资源和相关利用知识。他痛惜有人“端着金饭碗要饭”,立志要“用植物学这门理论学科去为人民做一些有用的工作”,蔡希陶也成为我国植物资源持续利用的先行者,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正是因为蔡希陶和吴征镒等一批中国著名植物学家的努力,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展成为立足云南高原,面向西南山地和横断山南段,以引种保育云南高原和横断山南段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特有类群和重要经济植物等为主要内容,以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和种质资源的迁地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机构。
昆明植物园,就是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个植物育种基地和科普教育园地。
建园以来,昆明植物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项,发表论文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注册植物新品种余个,出版专著60余部。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等,山茶园荣获“国际杰出茶花园”称号。昆明植物园现为国际茶花协会主席挂靠单位。
年,昆明植物园与英国爱丁堡植物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丽江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始复建丽江高山植物园。该园园区规划面积余亩,海拔2—米,有原生植物余种。
年底,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丽江市人民*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丽江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机构,在丽江高山植物园玉龙雪山野外工作站基础上,联合筹建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年,昆明植物研究所进行了研究系统和支撑系统部门调整,形成“三室一园一库”的科研机构布局,丽江高山植物园及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纳入昆明植物园管理。
年—年,昆明植物研究所新建植物专类园2个,完成了占地35亩的扶荔宫温室群的改扩建,对7个专类园进行了景观优化与改造提升;新建气象站,完善了植物数据采集及物候观测记录体系;引种植物号超过0种。到昆明植物园开展科研观察、教学实习、科普活动和观光休闲的人数,从年的人次增加到年的人次,累计入园人数达到了万人次。
现在,昆明植物园视野更开阔,一方面继续植物学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也对现代园林园艺与植物景观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还加强对特色资源植物的应用研究,加强各种植物团队的建设,推进“数字化植物园”建设,使其作为中国西南重要的植物资源宝库,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