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COP15丨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TUhjnbcbe - 2023/10/30 19:01:00
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高黎贡山马缨花群落通讯员李家华摄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因为丰富,云南一直备受国际社会高度
  在荷兰*府援助的“云南省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FCCDP)”中,张劲峰便应用了PRM方法。FCCDP项目覆盖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段、怒江段,小黑山保护区,糯扎渡保护区和铜壁关保护区等6个保护区共36个试点村。

在试点村,选出村干部、农户代表、乡土专家等5个人组成的PRM小组,从事物种监测。“不能用科学的指标来要求他们,用老百姓听得懂、看得到的指标来进行监测才有效果。”张劲峰举例,要判断灵芝这一物种,在这一区域是丰富了还是减少了,老百姓用的指标是:林子里走一圈,遇到这个物种的次数。“比如说以前要走两圈才能够看到这一物种,但是通过有效保护,这一物种数目增加,走一圈能看见好几窝。”这样的监测方法被张劲峰称为国际合作中的云南“乡土尝试”,用乡土知识为专业监测作补充。

这一形式对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来说非常有效。科学的监测与群众的监测记录相辅相成。在铜壁关保护区,群众在山上采集到“锅铲叶”的植物标本,弥补了科研人员长久以来找不到该植物标本的缺憾,这样的方法也发现过一些新物种。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越来越多保护区周边的群众对环境保护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开始自发地关爱环境、保护家园。

这是我省首次在保护区周边地区系统地开展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共管的实践。首次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样地、样线等监测网络支撑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不仅如此,在高山退化林地修复中,张劲峰带领团队从“近自然林业(Close-to-NatureForestry)”的国际方法中吸收精华,探索延伸出“目标树经营法”这一本土化应用,从云南迪庆成功修复的人工林地开始,带着这一技术走出国门、走向东南亚。

汇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力

在张劲峰办公室一角,3张大小不一的图片是他屋里唯一的“装饰”。3张图片分别代表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出去”的生动案例,每张图就是一个故事,每张图也代表着一种“云南经验”的实践。而这些故事,只是多年来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走出去”诸多例子中的冰山一角。

第一张图是一片万亩集体林的卫星图。这是年,张劲峰带领团队在柬埔寨开展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综合规划与示范项目(柬埔寨)”。

项目内容是帮助当地这片万亩集体林进行生态系统综合规划。人为干扰较小、植被较好的区域被划为“保护区”,珍贵树种挂牌被认定为“目标树”进行重点管理;退化严重的林区,人工种植部分珍贵树种,并用“近自然林业”的方式培育人工林,希望通过时间让这片极度退化林区繁衍出高经济价值的树种;在次生林区,推广PRA和PRM方法,并适度进行开发保护,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当地群众带来双赢。

科研人员在柬埔寨调查树种生长状况供图
  第二张图同样是在柬埔寨。在距离柬埔寨暹粒30多公里的寨子,要在26公顷的面积中开发生态农庄项目。张劲峰带领团队为该项目提供森林生态设计方案,引入当地珍贵树种,搭配乡土树种,再移入果树、观赏植物等,打造一个“立体式”的森林系统,让生态农庄里的房子像是“从森林里长出来的一样”。

第三张图是即将建设的中柬珍贵树种繁育中心。在亩的繁育中心,云南省林科院的技术团队将传授繁育*檀、紫檀等濒危树种的成熟技术,围绕柬埔寨珍贵树种进行树种繁育,教会当地通过人工繁育的形式保护并可持续地合理利用这些濒危物种。

“我们开始把云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验推出去。”在持续多年的工作中,张劲峰越发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没有国界之分,不能“各扫门前雪”,要汇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力。

从刚开始的虚心学习,到方法运用,再到如今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作中,“走出去”的云南,不仅仅带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更带着技术、带着人才、带着绿色发展的理念,沿着“一带一路”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亚、中亚荒漠、欧洲草原和非洲等,走得更远,也走得更稳。

让科研成为纽带与桥梁

“一带一路”是经济繁荣之路,是绿色发展之路,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建之路。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杨永平曾表示,作为科研机构,应该以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保驾护航。这几年,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在他看来,生物多样性研究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纽带。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记者杨峥摄
  年,中国科学院依托版纳植物园以缅甸为基地成立了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开展了9次中国缅甸联合科考,3次中国老挝联合科考。联合科考在帮助东南亚国家摸清生物多样性的家底同时,还培养了专业人才,增进双方的交流和互信,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合作氛围。

通过多次跨境联合科考,科学家共发现多个动植物新种,其中,克钦木兰种、克钦肖榄是近年来植物分类极难发现的乔木。此外,科考队还发现了全球数量仅在只左右的白腹鹭,以及孟加拉虎、金钱豹、云豹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已成为该地区发现新物种最多的研究组织,成为该地区一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量。

不仅如此,自年以来,云南省加强与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联合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了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国西双版纳-老挝北部三省跨边境联合保护区域,为保护亚洲象等跨境迁徙野生动物物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缅甸签订中缅边境资源保护联防协议;与越南建立边境地区疫源疫情双边联防与交流合作机制。

据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普利锋介绍,年以来,围绕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污染防治、环境*策等方面内容,我省针对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举办了40余期国际培训,为周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人员技能培训和发展经验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才交流,从科研技术人才交流走向高等院校校际间人才联合培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也从*府间、科研机构间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云南网记者闵楠

1
查看完整版本: COP15丨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