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建筑之道讲究因地制宜,风生水起,各式的传统建筑层出不穷。而今天便让我们来一同探访傣族的建筑风格。傣族常被誉为“水一样的民族”,其民族性格以温柔平和而著称,反映在其建筑中,也体现出追求宁静优美的审美心理和以自然、舒展、简洁、清新为美的观念。
现如今走在傣族最著名的聚集地,也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西双版纳,已经难觅傣族传统的民俗建筑的踪迹,但其保留下来的特色建筑外形却又让人浮想联翩。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想要寻找傣族最正宗的民俗建筑可以到西双版纳的傣族园游览,那里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五个傣族自然村寨组成,在这个现代化发展的城市,那里仍然保留着最为传统的生活习惯,傣家竹楼属杆栏式建筑,在这里也是随处可见的。现今全寨共有村民户,人在这里生活,绿树掩映,竹楼环抱,寺庙耸立,梵音缭绕。
傣族喜欢居住在平整的坝区,这里海拔较低,气候炎热,雨量充足,空气潮湿,地表容易积水,蚊虫毒蛇很多,傣家干栏式的竹楼,具有防湿、防水、透风、凉爽、避虫蛇及防地而瘴疠之气的多重功能。竹楼架空,离地而有一定的距离,雨季时洪水可从架空的底层通过,还可以避洪涝。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傣族的竹楼从外观上看轮廓丰富,多为歇山式屋顶,短脊,坡度较陡,屋面交错组合,屋顶承重构架多为木制构架,覆盖材料为草排或小挂瓦,墙面为垂直或向外倾斜的毛而平缝木板,也有的是竹篾墙,一般开小窗或不开窗。
在西双版纳,我们能看到许多的现代城市建筑,高楼酒店林立,竹楼的身影已经淡出城市。而傣族佛寺的建筑风格则很好的融入了城市的建筑环境当中。如果有心把现代的傣族城市建筑与传统的佛寺建筑对比却有几分相似,与其说现在的傣式建筑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倒不如说是传统傣式佛寺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尖尖的金角,傣式的传统图示,太阳、瑞兽、古佛等随处可见。傣族佛寺建筑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的特色建筑,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造型富有动感和韵味,庞大起伏的歇山式屋顶,分段举折、重叠递升;屋面轮廓丰富,凹曲构成弧面,柔和优美;屋脊装饰华美,变化多端;屋檐斜撑出挑,似展翅欲飞,充满向上升腾的态势:加上精湛的雕刻、琳琅满目的装饰和丰富的色彩,使整座佛寺显得华美缤纷,精美绝伦。
傣式的建筑是独特的具有魅力的,可以想象在某天伴随着《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楼情歌》那动人的旋律,看着自然和谐的悠远建筑,古朴而清丽的小楼。彩色的筒裙,芳馨的气息,淡淡的茶香,嫣然一笑,犹如一支曼舞的孔雀,这些都传承着西双版纳水的温柔、春的永恒。走进宁静祥和的竹楼,走进庄严的佛寺,就有了那种前生今世之感。傣式的建筑文化传承其民族的根与信仰而来,在傣族人世代生存的土地屹立长存,是傣族的又一种永恒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