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中国古生物学会正式揭晓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获奖者。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殷宗军、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白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苏涛、西北大学傅东静、中国地质科学院蒋子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楚道亮等6位青年古生物学家获此殊荣。
“从事古生物研究,这份坚持源于热爱,也来自于科研的进展、院所的支持。”殷宗军对获此殊荣非常激动,他说,自己定不辜负伟大的时代,坚持科研创新、勇闯无人区,用古生物学解码更多人类起源和演化的秘密。
去年,殷宗军“出圈”了,他和同事用8年时间,在成吨沙子中发现6亿年前的海绵化石,表明贵州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动物的地方之一。他发布的一则“贵州发现6亿岁海绵宝宝”短视频登上热搜,短短48小时阅读超3亿。
殷宗军将好的科研形容为“无人区”,将自己的工作形容为拆“盲盒”,“我们需要用显微镜一颗沙子、一颗沙子去检查它究竟是不是我们需要的化石。”
越冷门,越坚持。“做古生物研究,特别要坐得住冷板凳。”殷宗军说,获得荣誉,意味着全新的起点。南京创新氛围浓厚,很适合做科研。他和团队将继续通过一项项研究,让动物演化的真相逐渐显现,“达尔文之困”终有一天会彻底解开。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于5月25日至27日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召开。这是继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第29届年会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学术盛宴。殷鸿福、张弥曼、周志炎、戎嘉余、陈旭、舒德干、沈树忠、朱敏、谢树成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生物学会荣誉理事,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共同出席年会。
开幕式上还公布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宁夏地质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和西北大学博物馆入选。它们均具有专业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在普及地球演化和生命进化知识、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讯员盛捷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于丹丹
更多关于殷宗军介绍可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