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干部徐昊,现任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扶贫办副主任。
年,我看过一部很优秀的国产电影叫《半碗村传奇》,影片描述的是在贫困山区里的半碗村,一位乡村教师悉心培养出了一位数学奥林匹克冠军的传奇故事。有这样一个难忘的片段,刘佩琦扮演的乡村教师在孩子被城里的冷漠规矩拒之门外时第一次发怒了,他说:“这也是规定那也是规定,谁规定他们天生要住在大山里,谁规定他们要在恶劣15倍的环境下学习,谁规定他们出生就难以得到和城里同等的机会......”
是啊,这段话哪怕过了20年仍然让我唏嘘莫名。贫困地区普遍交通不便,教育受限,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看着身处当地的人们就使人感叹命运的不公,任谁都不能冷漠的看着贫困地区的人们拥有着勤劳的同时,还拥有贫穷。感谢这场宏伟的脱贫攻坚战役,让这些人们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真正有机会走出贫穷,也让我有机会以援滇干部的身份来到多年前那部电影的真实环境中,为人们摆脱贫而身体力行。
夜晚在深山乡亲家开展工作,气温陡降,烤烤火取暖
走村入户,和建档立卡的乡亲们在凉棚下拉拉家常,老大爷82了,一点也看不出来。
我这次派驻的勐海县在祖国的最西南端,群山环绕,县名意为勇者居住的地方,县城里有句广告词很有代表性——恋上勐海味,可见此地是个很有“味道”的地方。但作为松江人的我想得到认可,成为勇者,必须要经过三道关卡。首先是吃好酸辣的勐海饭,勐海地区的饭菜基本都是酸辣口,上海人一般很难习惯,但饭都吃不了还搞啥扶贫工作?拿出大学时吃啥啥香的气概,大口吃,大口嚼,哪有什么口味重,酸的辣的往里送,慢慢的肠胃也就开始习惯了,没点辣味饭菜还不香了。第二关是喝好苦辣的勐海酒,勐海人民多为少数民族,为人淳朴豪放,我们走村入寨往往与群众交心,做朋友是第一步,勐海群众热情好客,酒喝好一切都好,酒喝坏一切免谈。我们援滇干部的酒量和当地老百姓可差了好几个级别,只能尽量地举杯,真诚地认怂,好在百姓们都是淳朴善良的,在感受到我们坦诚的同时也就向我们敞开了心扉,做群众工作就是要和百姓交心,心走到一起了,一切群众工作就好开展。第三关是品好苦甘的普洱茶,勐海县有着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称号,当地干部群众普遍饮茶,品茶之时是和各界交流沟通的大好时机,做好沪滇扶贫工作最大的诀窍就是沟通到位,要照顾到各方的需求和关切,就和品茶一样,只有先品出了所有的苦味才会得到最后的甘甜。当你真的品味到勐海的甜味时,才算是真正成为了勐海人,才有可能去做好勐海事。
现场实地考察和户主握手交流
这位大叔一句汉语都不会,但是就是紧紧拉着我的手说着谢谢,他们家的房子国家出钱翻修过啦。
在勐海和松江两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和松江区自年至今共投入约1.55亿元资金助力勐海脱贫项目,全县户贫困户均已脱贫。各山区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污泥满地,不能穿鞋,到现在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现在走进农户家里,尽管每家的物质条件还是参差不齐,但我能真切地体会到农户们对党对国家由衷的感激之心,感谢之情。
冲下村子的陡坡
到另一家乡亲家要下一座山,坡度有点陡,一点一点走。翻山越岭需要乡亲拉一把。
机缘巧合,我在援助勐海县的过程中,有幸参与了云南全省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以及脱贫数据的普查工作。这些工作让我有机会对全省的脱贫工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体会。我见过寸草不生的险恶自然条件,经历过山体塌方导致等待救援的真实场景,听说过异地安置过程中农户持刀而立的惊险故事,安慰过半年无法回家看望重病孩子的驻村队员……在全省的扶贫工作人员忘我奉献,倾情付出下,脱贫事业的成功到来了。这些年来,参与脱贫攻坚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像极了《半碗村传奇》电影里的那位乡村教师,把困苦和委屈留给了自己,把希望和爱带给了乡亲,20年前的这部电影像是一个奇迹的梦,但现在已经转变为肉眼可见的事实,我仿佛已经走过了一个轮回,如果有人再问我脱贫工作该怎么做,一句话就可以概况:命运不公?那就带领乡亲们和它抗争到底。
策划:张晋洲、王虹
编导:韩佳怡
文图、音频:詹晓珍
原标题:《徐昊:“三关”过后恋上勐海“味”丨援滇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