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已有西双版纳在前,丽江为何重蹈覆辙,云南
TUhjnbcbe - 2025/4/19 17:24:00

原创旅行实验室-09-:32:49

在元阳老虎嘴梯田,当地小朋友为游客带路,赚取几块钱的收入。照片拍摄于年

云南旅游的艰难转型已经开始了两三年,力度不可谓不大。治理洱海、撤销关闭僵尸和违规旅行社等等举措,引发了很大影响。

在加强监管处罚的同时,也有创新和建立新的秩序,比如推出了《游云南》APP,声称要为游客提供更加安全和人性化服务。

然而,旅行实验室在网上搜索《游云南》,却出现了下面这种情况:

政府主推APP找不到官方下载链接

首先是一个假冒的APP,把“游云南”改成“云南游”,但排序第一,很容易让人误安装。APP安装后,打开会显示没有网络,根本无法使用。

这里固然有百度的问题,但是被云南旅游部门寄予厚望的一个APP,难道连基本的推广和保护都没有么?

然后是来路不明网站提供的下载,官方下载链接在哪?我始终没有找到。

有一个疑似官方网站叫云南网旅游频道,进去后首页很有政府网站的样子,但也完全看不到《游云南》在哪里下载。

只得找了一个软件网站下载了《游云南》APP,看到其内容虽然有一些问题(后面再详说),但对游客帮助还是有的。只是流量很小,玉龙雪山的直播,仅有6.1万次的播放。这不是一天的直播量,而是累计的量。

这个APP呈现出来的问题,和云南旅游产业这次转型很像。大投入、耗费精力,做出的东西似乎还可以,但效果不佳。最应该看到这些改变的人——游客,大多数对此并不知情,也没有切身感受。

云南旅游最大的优势在于风土人情,但风土或许还有呈现,人情却日渐稀少。

云南旅游的负面新闻仍然不时传出,让种种努力透露出自娱自乐味道。

云南导游什么时候能够不再逼迫游客购物?

云南旅游如今在全国的地位是什么?

负面新闻频发和大力整治的双重挤压之下,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云南旅游的现状,对正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兄弟省市有哪些警示?

本文将试图分析、解答这些问题。

/

31省市旅游产业排名位列第6,再退一步将陷乱战

云南年在31省市旅游产业排名中位列第6,旅游产业指数为88.71。

一直在看本系列文章的朋友也许还记得,在70分这个区间内一共聚集了9省市。这一现象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

一是,云南旅游仍然实力强劲,在产业调整和负面新闻不断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大幅度的领先,说明实力和底蕴还是不错。

二是,云南旅游面对数量众多的追赶者,其中包含增长势头很猛的贵州、江西,以及厚积薄发的福建,竞争压力巨大。

虽然从旅游产业指数的数值来看,云南也可以归入中国旅游的超一流省市之列,但和排名前五的省市相比,落后的差距已经不小,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退路则被后面的9省市堵住了,如果再退,必然会陷入乱战之中。

/

旅游资源丰富,保护开发却不足

通过细分指数详情我们可以看到,云南旅游资源的数量在31省市当中并不突出,排名正好在中间。

比较显眼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较少,一方面古代人文资源确实较少,另一方面则是近现代资源未能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近现代云南也是风起云涌之地,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未能入列国家保护单位名单,十分可惜。

比如滇越铁路和其支线个碧石铁路,以及相关的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相关建筑、工程,是一个非常庞杂而又极具价值的系统,值得整体保护、开发。

但是相关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仅有三四家,分别为鸡街火车站、碧色寨火车站、五家寨铁路桥(人字桥),加一个非直接相关的蒙自海关旧址。

人字桥堪称人类工程奇迹

对于滇越铁路这种复杂的系统来说太单薄了,而孤例式的保护,其价值也将被大大削弱。

滇越铁路的建设运营,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个旧锡矿外运。个旧曾被誉为锡都蜚声国际,但相关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只有一个丰隆商号。

云南的4A景区数量明显偏少,这和大众普遍的认知似乎有些出入。按说这样一个市场成熟已久的省份,不应该4A景区遍地开花么?

出现这种状况和云南旅游多是点状爆发、缺乏区域以至省域联动有关。在喧闹的热点地区光环之下,其它地区的旅游开发并不成熟。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偏少,这是最不应该,也是隐患最大的。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如果认真挖掘、保护、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一定不会是现在这家。

建水双龙桥为誉为云南第一古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对游人开放

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备不足,会导致未来缺少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的素材,对于市场升级和转型十分不利。

资源详情表中云南和山东、浙江的差距,充分体现了云南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整理、开发工作做得多么不够。

云南并不缺乏旅游资源,而且资源品质很高,5个世界遗产就是证据。那么,为什么云南的旅游资源数据表现这么差?

/

运营能力强大,却陷入困局

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强大的运营能力,是云南保持旅游江湖地位的制胜法宝。

云南旅游资源排名16,而运营排名直接杀到了第4名。

详细数据中最显眼的是百度指数,高达。第二名是上海,只有。虽然不排除百度指数存在误差的可能,但云南旅游这一单词是长期的舆论和搜索热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可惜的是,这里面相当一部分舆论是负面的,而且舆论对于云南旅游已经存在污名化的倾向。负面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正面事件,正面事件也会被负面解读,这对云南旅游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通过人均消费这一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游客在云南旅游的支出处于合理水平。最少从统计数据和云南景点的品质上来衡量,游客并没有花什么冤枉钱。

云南旅游,特别是跟团游更像是陷入了一种死局——即参与的各方皆输。

/

单兵突进缺乏合力,导致未能跑赢大势

再从历史走势上看,旅游收入方面云南和贵州几乎重合,增长的趋势好过浙江和山东。

浙江和山东都算是游客输出的省份,而云南和贵州都算是旅游目的地省份,不同的特性让双方在年以来的旅游收入走势,出现了由分化再到合拢的过程。

这应该是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一个过程,代表了游客从周边游向中长线旅游的过渡,也是交通基础大发展,偏远省份不再偏远的体现。而且中长线旅游的红利仍然处于爆发期,贵州旅游就是抓住机遇崛起的。

虽然云南旅游发展起步早,市场相对成熟,但依然没有摆脱大背景的影响。这依然和云南旅游发展一直局限在点和线,始终没有进化到面有关。最初的西双版纳,到后来的丽江、大理,再到现在的大理、腾冲、瑞丽都没能突破这重限制。

这也是云南在资质禀赋更佳、起步更早的局面下,旅游收入却一直没能摆脱贵州追赶,甚至自年后还被贵州超越的原因。

/

供需错位导致冲突不断,旧有运营模式遭封杀

以前打把势卖艺的总会说一句场面话叫: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钱场或者人场也是不同省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两个方向。在这里山东和贵州站在了一起,他们选择的是人场,也就是市场占有率;云南则和浙江目标一致,他们选择的是钱场,也就是产业升级提升效益。

云南在年开始的市场整顿,让旅游人次的增长幅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人次下降的损失则由人均消费的提升做了弥补。

年云南旅游人均消费为.16元,年上升到.78元。贵州对应的数字则为.34元和.40元,体现到游客人次走势上就是一路的狂飙突进。

由于云南市场早熟、盈利模式固化,旧有的运营逻辑已经和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偏离。但是,市场一线运营者和机构却依然依赖旧有模式——低价招徕、旅游过程中诱导或者强制消费、旅游消费产生的回扣回补行程低价导致的窟窿,最终导致冲突不断。

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原因,云南乡村休闲游发展潜力巨大

旧有的运营模式适合在旅游市场发展初期,面对大量初次旅游的游客使用效果很好。但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游客越来越少,反而抵制的游客越来越多。这种供需双方的落差,是云南旅游污名化的根源。

那么为什么云南旅游的数据还在增长呢?

一方面初次长线出游的游客仍然有一定的数量,另一方面云南也在政府主导下努力转型。

如今低价招徕被禁止,诱导或强制消费将被处罚,拿商家回扣数量巨大会被判刑。旧的运营逻辑遭到全环节的封杀,市场的整顿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取到了一定效果。

对于云南政府来说,整顿市场一方面是为了给游客一个交代,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是要把之前黑产化的旅游收入转化为正规、透明的旅游消费,既能保护游客权益,也能增加政府税收,更加有利于市场发展。

/

经济最强地市,包揽旅游收入倒数前三

我们分析了外部环境,再来说说云南旅游行业内部的情况。

旅游收入与GDP比,可以看出对应地区对于旅游产业的依赖程度,数值越大依赖越严重。

从图表中可以看到,丽江以2.85的数据高居榜首;上一代热点西双版纳以1.61位列第二;迪庆也就是香格里拉以1.26位列第三;占据出海通道之利的德宏以1.25排第四;大理仅位列第6,比值为0.71。

可以看到,除了大理之外,云南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都是对旅游重度依赖的地区。换个角度看,就是其它产业没有,只能发展旅游。而曲靖、红河、玉溪这三个相对的经济发达地区,却恰好是旅游收入与GDP比值的倒数三家。

再看各地旅游和经济的关键数据,曲靖、红河、玉溪的旅游收入绝对值也偏低。

是因为这些地区没有开发旅游的基础么?并不是。

三地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是玉溪,而就在5月份,玉溪抚仙湖旅游度假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至于曲靖和红河的旅游资源更是多且优质,因此并非旅游资源的问题。

那么,是不是可以推导出,因为这些地区有其他产业支撑,因此对于发展旅游缺乏必要性和紧迫感?

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云南旅游一直没有形成全面发展的局面,而是始终在单点突击。

/

红河曲靖发展潜力大,政府不宜参与商业运营

云南建水,巨大的匾额被做成了实木门

分析关键数据列表,旅行实验室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大理是事实上的游客中转中心。丽江旅游消费水平有虚高倾向,如果不能尽快填实,将引发市场回落。综合来看,云南旅游未来发展要看红河与曲靖,他们俩潜力最大,能贡献的增量也最大。云南旅游应该建立全域协同开发运营机制,填补热点旅游地区之间的空白。在打造爆款的同时,也应该发展多层次的景点体系,给游客更多选择;并在全省范围内能够形成连续的、多方向的旅游线路,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发展能量。

云南在近现代历史和文化领域还有很多亟待挖掘、保护的旅游资源。趁着很多东西还在,很多人也健在,希望能够能够有系统的梳理与保护。

但是,在推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不宜参与具体运营特别是商业运营,不能办自己下场踢球的蠢事。

《游云南》APP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虽然初心很好,但方式方法不对。

政府只应该提供资讯、申诉等行政功能,而不应该与民争利,介入具体的商业运营。

《游云南》中提供的租车、旅游线路、酒店预订都有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平台,政府主导再搞一套的意义何在?

《游云南》应该是一个覆盖全网、多方协作的项目,而不应该是一个固步自封的APP。如今上线超过一年,惨淡的流量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投入再多,内容再好,游客不用,一切都没有价值。

/

旅游开发谨防落入西双版纳困境

现在来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

云南旅游的现状,对正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兄弟省市有哪些警示?

年西双版纳旅游人均消费.39元,当时全国商品房均价也仅仅元出头;年西双版纳旅游人均消费.84元。

15年过去,西双版纳的旅游市场事实上在大倒退。

西双版纳用实例证明,在单一发展模式下旅游市场具有天花板,如果不能在天花板到来前找到新的成长路径,将会陷入长期停滞不前的境地。

这种现象,就是西双版纳困境。

热带气候让山水有了别样风情。图为河口花渔洞瀑布

西双版纳还是幸运的,这15年还是中国旅游整体大发展的15年,如果再遇到大环境不好,恐怕日子会更难过。

现在贵州一路狂奔,但其发展模式却和西双版纳当年并没有本质不同。花开就有花谢时,尽早未雨绸缪才是正途。

而对于丽江来说,过度商业化,过高的消费水平和难与之匹配的旅游产品,相似的运营逻辑,都可能让其成为第二个西双版纳。

倾听游客的声音,适当超前游客需求发展旅行产品,是突破困境的一种方法。当然最基础的还是要注重口碑,真心实意地为游客着想,而不是为了游客的钱着想。

负面新闻频发和大力整治的双重挤压之下,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现在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最少从数据分析上,云南旅游发展趋势仍然向好。

云南旅游如今在全国的地位是什么?

超一流省市的末席,短时间内地位还会比较稳固。

云南导游什么时候能够不再逼迫游客购物?

云南旅游投诉数量已经有明显降低,现在投诉平台上数量最多的是各种网络订单。

云南在推动导游拿游客购物回扣入刑,已经有判刑的先例。处罚力度足够大了。从官方统计看,投诉数量已经有明显下降。但是要导游完全摆脱对购物的依赖,还需要新的旅游模式和运营机构的出现。

1
查看完整版本: 已有西双版纳在前,丽江为何重蹈覆辙,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