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寻音寻味寻色在云南,竟有这些老挝痕迹
TUhjnbcbe - 2023/3/15 19:50:0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hospital/1/

一年前,我曾在河口口岸,目送一列货车沿着百年滇越铁路的米轨,驶向元江彼岸的越南领土——我未曾预料到,时隔一年,我竟在西双版纳,听到了开往老挝的火车汽笛(编注:中老铁路于年12月3日正式开通)。可惜疫情当前,坐着火车去老挝的旅行计划仍需时日,但身处云南,我们有机会以管窥豹般地寻找一些老挝文化的痕迹。毕竟,我们与这位邻居,渊源深厚,茶马古道早就超越于行*概念的疆域之上,成为经济与人口往来的走廊。而澜沧江-湄公河更是将以千万年记的光阴抛在身后,滋养着两岸的世居文明。

寻味

在“假装在东南亚”的云南,老挝的存在感并不算太强。云南各地泰餐馆的招牌比比皆是,而越式美食与滴漏咖啡,则占据着滇东南餐饮界的半壁江山。倒是老挝啤酒,颇为常见,在景洪澜沧江边的露天夜市,它更是绝对的主角。

啤酒之外,一种用纸袋装着的“老挝咖啡”近年来异*突起。在中老铁路的起点昆明和火车驶入老挝前经过的最后一座城市景洪,大多数老挝咖啡的铺子和普通的奶茶小店无异。澜沧县街子上的小摊则更接近我们想象中老挝咖啡店的模样——简易的遮阳棚下,用一块旧纱布作为滤网,将热水缓缓浇于盛着的咖啡粉上,滤入塑料大杯,再加上奶粉与糖,舀上一大勺子冰块,然后——并不倒入杯中,而是灌在透明的塑料袋里,在把纸袋子套在塑料袋外面。将吸管戳进扎紧的塑料袋,也是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如果做不到“稳、准、狠”,那纸袋将变成“水漫金山”的“车祸现场”。

氤氲中的普春梯田谢滢图从口味上而言,老挝咖啡与云南本就随处可见的冰奶咖并无明显区别,或许用袋子来装,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噱头?怀着这份疑惑,我向两位老挝朋友讨教了下,一位告诉我:“老挝城里年轻人早就用杯子喝咖啡了。”而另一位却说:“对啊,我们还是经常用袋子装咖啡喝啊。”看来,要一探纸袋咖啡在它故乡的真实处境,还得亲自去老挝看看才是。老挝菜,比这两样饮料都冷门得多。在昆明的老街,我们找到了一家专营老挝餐的小馆子,酸辣的口感、“舂”出来的多味香料、香脆的烤罗非鱼,都很符合我们对老挝美食的预设,出乎意料的是,曾以为中国人专属的鸭下巴,竟然也是老挝人的下酒菜,而冬阴功不仅可以做汤,还可以成为冰甜的饮料。

昆明的老挝菜馆谢滢数度探访过老挝的餐馆老板告诉我们,老挝菜的口感,介于泰北、版纳与瑞丽之间。而他最念念不忘的,便是老挝火锅——在同一个锅内,烤肉架盖在涮锅上面,烤肉的油会顺着烤肉架的缝隙流入涮锅里,为锅底源源不断地供应油脂与香味儿。可惜,老挝火锅还未纳入菜单,这让我们多了一个去老挝“解锁”当地火锅的憧憬。寻音

红河之旅,是与旅居昆明的贵州音乐人崔建同行。我们从不同的渠道听说了老挝阿卡人的多声部无伴奏演唱,但网上音频资料寥寥。歌者希望通过歌声表达怎样的思想?他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高歌?疑问越多,好奇心越重。

老挝的阿卡族,与中国哈尼族同宗同源,而滇东南绵延至天际的层层梯田,便是哈尼人世代生活的地方——多年前,哈尼族祖先沿着藏彝走廊走进哀牢山间,开垦出耕地,创造了农耕时代的壮举。今天,世居其中的农人,即使是在被游客大*视为“景点”的家乡,也并没有改变他们随季节播种、耕作的日常节奏。

00:44

普春村哈尼族无伴奏多声部视频拍摄:白略(00:43)那日,阴雨蒙蒙,我们的车仿佛在迷雾森林中钻进钻出,终于到达了红河县的普春村。村口,车志雄大哥已经在路边迎着我们了——他是哈尼多声部无伴奏的传承人、民间音乐家。

言谈间,他证实了我们之前听到的“普春村是哈尼多声部无伴奏音乐形式发源地”的说法,也分享了他与昆明一位民族学专家探讨过的课题——老挝阿卡人多声部无伴奏的故乡或许也是普春——这座我们正漫步于其中的村庄。车大哥引我们走向梯田的方向,天空略略放晴,雨雾逐渐散去。秋收后的哈尼梯田,只剩下零星几处未被收割的稻子。

氤氲中的普春梯田谢滢图十多位穿着传统服装的大哥大姐已经围成一圈站在田间了。没有抑扬转合或是情绪铺垫,他们甫一开嗓,便是高潮,充满节奏感的舞姿与若干声部有机结合的高亢歌声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从土壤里拔地而起的生命力。问起唱词的含义,车大哥说:“这本是春耕时候我们唱的农歌,大多是祈福的唱词,希望这一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但现在有客人来,我们什么时候都能表演啦。”听罢,关于这种表演究竟是延长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周期,还是对原生态的传统音乐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折损,崔建与我有了一番小争论,但我们达成共识:每一种文化表达,都不应该脱离它原本的土地与环境。我们无比企盼在老挝的耕地中,与这样美妙的歌声重遇。

几曲唱罢,大哥大姐们向田地的另一边走去。我注意到湿滑泥泞的青石小路上铺满了鞭炮放过后的红色碎屑,以为是有婚礼,车大哥却淡淡地说这是因为村里有老人离世,而刚才的歌者,正是要匆匆赶往丧礼的现场。田歌里,四时流转更替、周而复始;现实中,生命来而复往,不可追矣。

告别了车大哥,我们便去拜访阿文的工作室——阿文是一位坚持手制哈尼民族乐器的年轻帅哥。在他的手中,一竹一叶,哪怕一个小小的果核,都会神奇地变为笛子、拨片和一些我叫不上名的古老乐器。它们又在阿文吹奏或弹拨之间,流淌出质朴的旋律来。

中国和老挝不少民间乐器很相似。不知老挝的阿卡人,在“有伴奏”时,会就地取材做出什么样的乐器呢?他日经中老铁路抵达老挝,可能就有答案了。

寻色

与我结伴去普洱的老友白略在上海有一家手织布工作室。她曾游历了东南亚诸国,研究当地织染,并最终将研究方向聚焦在了老挝。“老挝手织布最大的特点是,真诚。”曾连续数年赴琅勃拉邦学习织染的白略说,“老挝的植物染,就是用土里长出来的植物或是树上的果子。还有他们那儿的帘综织机,在东南亚其他地方已经很难见到了。”白略在老挝的“留学”生涯,因为疫情而中断了。在听说拉祜族的纺织纹样与老挝有相通之处后,她来到普洱寻找灵感。

拉祜族也是一个跨境少数民族,他们的先民从遥远的青藏高原,沿着藏羌走廊一路南下,最终在云南的普洱、临沧、红河,以及东南亚的老挝、缅甸等地扎根。

来到澜沧县的大歇场村,地势渐高、视野开阔,连绵的群山在眼前铺展出绿意葱茏的鲜活景致。村子里藏着一个少数民族纺织纹样研究工作室。

我们在这里印证了之前的预计:由于宗教同源、文化近似,拉祜族的手织布纹样所蕴含的意义,与老挝的如出一辙,比如最典型的八角纹,在中国和老挝,都代表着“太阳”。周日,在规模盛大的澜沧县街子上,我们看到了拉祜族、傣族、布朗族老乡穿着传统服装一同赶集,也活学活用地观察了一番他们衣服或布包上的纹样。

大歇场纹样工作室常鸿凯图离开澜沧之后,我们顺着关于织机的线索,慕名去到了傣族村落——思茅的南本村,它离中老铁路普洱站才40多分钟车程,却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古朴模样。幸运的是,我们不仅找到了老挝特有的帘综织机,还见识了一块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布——它与老挝妇女筒裙的面料几乎一模一样。

南本村传统织机张历图徐志摩在90年前写“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奔”,而如今从昆明到万象,甚至都不用过夜。终有一天,我们也将在钢轨上飞驰,跨越国界与山水,去到湄公河畔,探寻每一处美好的细节。(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惊闻阿文因意外去世。谨以此文纪念阿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音寻味寻色在云南,竟有这些老挝痕迹